PERSATUAN PERANAKAN CINA KELANTAN (PPCK)
Laman Web Rasmi
Kelantan Peranakan Chinese Association
不受政府重视濒临没落化丹6土生华人村可申遗
马来西亚工艺大学估计,吉兰丹州至少6个土生华人村具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 可惜不受州及中央政府的重视; 目前, 独特的丹土生华人文化与艺术, 已经濒临没落!
这6个土生华人村, 是甘榜沙卡, 巴西马岗少, 万捷甘榜峇鲁, 仄伯华人村, 浮罗卡查及实令。
该大学建筑系讲师林永隆接受《南洋商报》独家访问时说,这些土生华人文化村具备“申遗"的条件, 但必须得到丹州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合作才能达成。
他说, 单靠私人界力量, 仍是不足够的。
许多建筑物开始毁坏
他说, 上述土生华人村建筑物与地区,有“申遗”的条件, 包括有表现人类创造力的经典之作, 在某个年代或某种文化圈里对建筑, 技术, 纪念艺术, 城镇规划, 景观设计之发展有巨大影响, 促进人类价值的交流, 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消失的文化传统, 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 关于呈现人类历史重要阶段的建筑类型, 或者建筑及技术的组合, 或者景观上的卓越典范等。
“这些土生华人建筑物都很珍贵, 但很多人不以为意, 没有多加保护, 让许多建筑物开始毁坏…… 非常可惜。"
教育下一代照顾古迹
他说,目前最重要的, 就是教育土生华人下一代, 照顾祖先遗留下来的建筑物, 不要让它被时间淘汰。我们也须要让他们了解土生华人已经习以为常的文化, 艺术与建筑物的价值在哪里, 那么, 他们才会设法将它保存下去。
“若他们(地生华人)没有这方面的认知, 这些文化价值很可能就逐渐消失。这是十分可惜的事。"
据了解, 丹州共有2万多土生华人人口, 但在吉兰丹土生华人协会注册的会员仅有3000人。
林永隆率63工大生考察研究撰写建筑史书
林永隆于去年6月率领马来西亚工艺大学63名学生前来丹州, 考察州内多个华人村庄, 包括深入研究12栋土生华人房屋, 并撰写建筑史料书, 供后人考究。
KALAM致力推动
这是一项记录建筑遗产的工作, 获得了环境建筑研究中心(KALAM)致力推动。
延续着上次的工作, 林永隆于6月23日至7月27日, 与3名硕士及1名学士, 再来考察全丹州85个土生华人村, 分别是哥打峇鲁19个, 巴西马18个, 马樟6个, 丹那美拉6个, 道北15个, 巴西富地1个,万捷15个,话望生2个及吉赖3个。参与学生有谢锦嘉, 郭斯伟, 陈尤敏及郭亷杰。
与中国建筑物类似屋子"一明两岸"
林永隆说,土生华人建筑物也与中国建筑物类似, 即保有“-明两岸”, “明”就是指客厅, 打开就要亮, 而"岸"是指房间。
“通常厨房都会与主人房设在左边, 主要是主人家要掌管厨房内一切食材, 不过随着时间的改变, 加上当地工匠, 对这样的特征并没有多加注意, 这样的结构就不复存在。"
他说,土生华人建筑物与中国房子也有些类似地方,就是一定要有后门, 这除了让空气流通外, 还有一点就是, 若屋内有晚辈去世, 就得从后门举殡, 以示对老一辈的尊重。
这次工大前来丹州考察, 住宿和交通等都由丹土生土长华裔协会顾问叶文央与儿子叶兴再资助与支持, 以确保丹州上述无价的文化遗产, 得以保存下来。
清楚列明细节收集资料费时耗力
林永隆坦言, 收集这些旧建筑物资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许多屋子内结构, 大小细节都要清楚列明, 因此, 相当耗时与耗力。
他说, 学生们所要记录的, 包括通过摄影, 拍摄, 还有画出房屋原图, 结构及分析, 甚至屋顶有多少支梁柱, 墙壁结构与制作, 门的结构与制作, 还有雕刻等。
老建筑保养费不菲
他说、这次考察工作已经逾95%, 只有一些地区还没去。
"在考察过程中, 我们发现到一些土生华人建筑物仍保留得很完整, 值得保留下来、以成为历史见证。不过, 保养这些老建筑物并不便宜, 这些都有赖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的资助与协助。"
他继说, 这些建筑物, 若属于100年前建造的, 无论是在结构或设计都具有中国风味, 不过, 若在100年后, 这些风格就会随着本土化, 包括建筑材料也改变。
Sumber Media: Nanyang, 19 Julai 2016 (Selasa)